说课稿

时间:2025-07-05 21:20:15
说课稿汇总八篇

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荷叶母亲》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24课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母爱”为主题展开。

首先我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主要内容),表达了亲情是人间最美好二真挚的感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由于本课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亲情,品读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们对母亲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师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哪位诗人的名作,叫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答:是孟郊《游子吟》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师问: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 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并(bìng)蒂(dì) 姊(zǐ)妹 菡(hàn)萏(dàn)

徘(pái)徊(huái) 欹(qī)斜 荫(yīn)蔽(bì)

繁杂——繁密 荫蔽——遮蔽。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 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三个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

1. 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 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环节5 拓展延伸

给学生推荐类似的文章如《繁星》《春水》。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6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

发挥学生想象力,从理论到实践,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脉络。

莲花

荷叶

母亲 由景入情 深情赞美

雨打红莲

(眼前)

荷叶护莲

送莲 (眼前)

赏莲 (回忆)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搭石》。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学生情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七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 “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拨动学生爱的心弦”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运用边 ……此处隐藏8998个字……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特点,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个朋友,它有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它每天都要换好几次,让学生猜猜它是谁,许多同学都能猜出它是变色龙。然后我介绍变色龙是一种可以不断变换肤色的动物,接着展示变色龙黑、红、蓝、绿、黄肤色的课件。先是一只红色变色龙,通过逐次点击变化各种颜色,变颜色的同时出示颜色单词。通过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抽象化的词汇学习具体化,易化了词汇这一教学难点。在教授新单词redblueyellowgreenblack。朗读单词是很枯燥的。所以在集读单词时我采用了升调与降调的朗读还有从小声到大声,从大声到小声的朗读。

在展示课文内容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熊猫——panda,然后教学生读这一单词,之后自己充当panda与同学们打招呼运用“what’syourname?"Mynameis……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句型的朗读与运用。

2)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听音,说说课文大意。

3)听课文录音读课文。再放录音,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图片及其情景,学生先听音指图,学生跟读课文。

4)角色表演。先让同桌合作,再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

[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这一部分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游戏:争做小老师。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到台前亲自操作,通过点击变化不同颜色。主要是巩固所学的五种颜色,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很快速的指出所听到的颜色。

(2)游戏:介绍我的好朋友。先课件演示游戏过程,再请一位同学把摸到的玩具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并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的颜色,主要巩固句型It’s…。

[通过以上两个极富情趣的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得到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锻炼,提高了交际性能力,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反馈。]

3、课堂训练(Practice)

(1)活动:教师发口令,穿相应颜色衣服的同学立即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2)涂色练习: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水彩笔,我发口令,同学们展示相应颜色的水彩笔后,进行画画涂色练习,然后介绍自己所画的图片,画画的内容是画奥运五环,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这些活动为每个同学都提供了参与活动的机会,也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4、作业设计

(1)听本课录音,并模仿。

(2)将颜色说给爸爸、妈妈听。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采用了教学热身——内容呈现——模拟训练——复习巩固——作业检测这一思维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课件、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学手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还利用游戏等活泼有趣的形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并采取实物奖励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山行》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中《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单元主题以及课标对中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特制订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会认“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课文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路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句子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教学,符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图文结图联系生活实际。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课伊开始,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然后自然的导入本节课也要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山行》,并猜测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接着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1、读诗字音准确,节奏正确。2、四个生字的书写情况重点指导“霜”的写法。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本单元教材编写的重点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寒山、石径、坐、红于等并让孩子讲讲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法可依,为理解古诗做好了准备。

2、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读流利,有一定的节奏。再读想象,体会情感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最后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关注课下注释、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并小结: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把看似难懂的古诗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以后学习其它古诗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为了梳理课堂所得,加深学生记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写:默写古诗《山行》(必做)2、画:画一副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选做)。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必做)

4、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说课稿汇总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